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不是刘封

第205章 孙权的狠辣,潘濬欲效班超(一更)

三国:我不是刘封 神纹本神 14662 2025-04-12 12:17

  

  

刘封没有直接前往建业,而是将刘备下达的诏命暂时搁置。

  兵法有言:步步为营,诱敌来战,方可反客为主。

  如今。

  刘封对于江东而言,乃是客。

  想反客为主,就不能贪功冒进、孤军深入。

  江东并非铁板一块。

  虽说以陆逊、周鲂为代表的一类士族豪强选择了依附刘封且孙权也有臣服之意,但江东同样有不愿意依附刘封的士族豪强。

  譬如以潘濬为首的原荆州地方士族豪强势力。

  昔日在荆州变故中,潘濬等人为了个人前程和家族利益背弃刘备依附孙权,又因刘封重夺江陵而与孙权同往江东。

  如今刘备势强、孙权势微,潘濬等人要想不被清算,就只有投魏一途。

  毕竟。

  江陵陷落时,潘濬等人完全可以选择辞官归隐,明哲保身。

  偏偏。

  潘濬等人选择了依附孙权,为孙权效力,这不仅是在跟刘备彻底划清界限,还想以此为晋身之资。

  乱世中,君择臣,臣择君,无可厚非。

  刘封同样会用策反和收买之计。

  可若反复无常,刘备弱弃刘备,刘备强投刘备,即便潘濬等人有不小的势力和声望,也是不能被刘封接纳的。

  接纳了。

  就对不起昔日荆州变故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也对不起冒死助刘封的荆州官吏士民。

  让刘封效仿光武帝刘秀来个洛水之誓、既往不咎?

  若潘濬等人早几年向刘备哭诉昔日投孙权是被逼无奈,刘封都可能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既往不咎。

  而如今。

  距离荆州变故已经过去六年了,孙权自个儿都要投了,也未见潘濬等人主动求归附。

  对潘濬等人既往不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潘濬等人,还没资格让刘封既往不咎。

  刘封也不怕曹丕会趁机派细作入江东策反潘濬等人亦或者江东其余不愿归附的士族豪强。

  就如曹操昔日征讨马超、韩遂等人一般:想叛乱的,来得越多越好,正好一网打尽,省得叛乱此起彼伏,还得挨着个儿的去征讨。

  刘封的时间是不能花在无意义的征讨上的。

  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就不要图快而疏忽了细节。

  有伟人曾言: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一样!

  手上没有剑,一切都只是空谈,就如苏秦合纵六国,看似强大,实则中空,成不了大事。

  手中有剑,即便剑不出鞘也是无声的威慑,因为敌人不知道执剑人何时会利剑出鞘。

  只要刘封人在柴桑,江东的士族豪强就得仔细掂量。

  要么老老实实的跟刘封混,一天吃三顿。

  要么狠下心来去跟曹丕混,三天饿九顿。

  不论是鄱阳还是豫章,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豫章更有相对发达的冶铁业且盛产优质木材,丹阳民风彪悍等等。

  得良田,锁水道,冶铁伐木,募猛卒

  将背靠荆南的郡县优先得到,先得粮田,后造军械船只,再慕猛卒

  一步一个脚印。

  将己方的优势扩大化。

  最终达到兵不血刃的大势碾压。

  即便有不服者,也得跪地唱征服。

  事实也如刘封预料。

  当周鲂效命且大量的荆州官吏入鄱阳后,鄱阳诸县,几乎都是传檄而定。

  豫章和庐陵虽然有不服者但也掀不起风浪,都不用刘封亲自出手就有人替刘封将不服者清除。

  到了九月。

  鄱阳、豫章、庐陵,三郡尽皆归附。

  丹阳郡也多有山越宗帅主动来与刘封示好。

  山越宗帅跟孙权斗了多年了,一直都是胜少败多,内心都憋着气又无可奈何。

  如今又来了个比孙权更利害的刘封,这群山越宗帅自然得谨慎的考虑今后在江东的生存方式。

  又不知是谁放出消息称:刘封有一个宠妾是荆山夷人首领之女,且刘封麾下有不少夷人、蛮人的首领为官为将,刘封直辖的新城郡更有数万户夷人、夷人定居,等等

  这让山越的宗帅们就起了小心思了。

  荆山夷人首领的女儿能当刘封的宠妾,难道丹阳山越首领的女儿不能当刘封的宠妾?

  夷人、蛮人的首领能为官为将,难道越人的首领不能为官为将?

  夷人、蛮人能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居住,难道越人就得靠山吃山?

  宗帅的统治依赖于部族传统和血缘纽带,而孙权的官僚体系试图瓦解这种传统权力结构,这是宗帅长年累月反对孙权的主要原因。

  毕竟。

  抢我地、抢我粮、抢我女人,还要让我替你种田打仗。

  凭啥?

  就凭你碧眼紫髯与众不同?

  刘封则与孙权的策略不同。

  刘封一直都是以利益和真诚为驱动。

  既不会在需要兵源的时候强行征伐,又不会在和平时期疏于治理,同时还尊重农耕政权与山地部落的文化差异。

  刘封又号称“小魅魔”,思维和眼见高出同时代两千年。

  不仅仅是传统的汉文化熏陶利诱,就连山越部族的巫神论,刘封都能信手拈来。

  聊到深处时,甚至还能将汉文化和巫神论“殊途同归”,譬如:汉乃炎黄后裔,山越乃蚩尤后裔,炎黄蚩尤本为同宗,曾因理念不和而同宗不睦,数千年沧海桑田,再大的不和不睦都应该消弭了,虽汉越殊途,但血脉同归,理当和睦共处,同享繁华。

  至于刘封的理论是否有出处,炎黄蚩尤是否同宗,这都不重要。

  山越人信了,最重要。

  当足够强大时,放的屁都是香的,更遑论言论的权威了。

  大汉皇帝的长子、燕王、车骑将军、战神刘封,都说汉越殊途同归了,这就是权威!

  刘封在柴桑按兵不动,又安安静静的安抚鄱阳、豫章、庐陵、丹阳四郡,就是不去建业宣诏。

  这让建业的孙权极为难受。

  刘封一天不来建业宣诏,孙权一天就不能安心。

  时间一久。

  潘濬等人就开始作妖了。

  这几个月里。

  曹丕的细作也渗透了不少江东的文武及世家豪族。

  或是许以财帛,或是许以官爵,只要能拉拢能策反的,都是极尽许诺。

  王殿内。

  潘濬再次寻到孙权,跪地力谏:“刘封狼子,心狠手辣,如今假借请旨之名屯兵柴桑,实为拖延时间招抚诸县。若等诸县臣服,刘封定会毁诺,至尊不可不防啊。”

  孙权的眼中闪过犹豫。

  联手诳曹休,事后同扬名,孙权信了。

  结果发现自己也被刘封联手陆逊诳了。

  本想有个台阶下然后去长安,结果刘封口称请诏又迟迟不来宣诏。

  “如今刘封擒获曹休,威震江淮,鄱阳、庐陵、豫章官吏士民争相依附,丹阳宗帅频频前往柴桑示好;

  陆逊、周鲂等人暗投,徐盛、丁奉等将敬畏,就连孤的儿子、女儿都不愿与刘封为敌;孤防与不防,又有何区别?”

  孙权的语气苦涩,并未因潘濬的跪地力谏就振作心神。

  潘濬见孙权没有斗志,遂加重了语气:“昔年赤壁前夕,曹孟德数十万大军压境,群臣皆欲降,唯至尊与周公瑾鲁子敬决意抗曹;如今刘封虽强,但淮南亦有曹魏重兵雄踞!

  若密联满宠、司马懿夹击,令刘封首尾难顾,至尊进可再扬威名保守江东,退可效仿勾践栖于会稽旧事。

  至尊,三思啊!”

  孙权眉头一挑,抬头看向正激荡陈词的潘濬,紫髯微颤:“孤联手刘封擒了曹休,满宠和司马懿又岂会信孤?”

  潘濬笃定道:“此一时,彼一时。满宠和司马懿谨慎多疑,倘若曹休未被刘封生擒时,必会怀疑至尊有诈降意图。

  可如今曹休被擒,刘封正肆无忌惮的吞并江东诸县,满宠、司马懿又岂会坐视不理?眼下正是至尊密联满宠、司马懿的最佳时机。”

  孙权沉默。

  拱手让出江东,然后在长安当个闲散侯,孙权肯定是不甘心的。

  只是潘濬的进言,孙权同样不敢尽信。

  连张昭、顾雍等人,都认为归附刘封可让江东免于兵祸,也可保孙权及子孙世代富贵。

  潘濬却力谏联曹抗刘。

  个中原因,孙权也能猜到。

  不论是陆逊、周鲂,还是张昭、顾雍,都只是正常归附大汉,可以正常的升官加爵。

  潘濬不同。

  潘濬主动背弃了刘备!

  是奔臣,是叛臣。

  潘濬归附大汉,能安稳余生就已经是刘备父子宽仁了。

  至于出仕?

  想都别想!

  然而。

  潘濬为什么要背弃刘备投奔孙权?

  不就是想得到更高更大的官爵吗?

  若归附大汉只能安稳余生,那为什么不再赌一把破坏刘封平定江东的计划,然后接受曹丕的高官厚禄呢?

  【果然,即便是潘濬,心也不在孤这边了。】孙权暗暗一叹,内心更是沮丧。

  良久。

  孙权摇了摇头:“承明,孤累了。”

  见孙权不愿配合,潘濬低垂的眼神也变得愈发阴鸷。

  悔吗?

  潘濬的确后悔。

  后悔当初怎么就瞎了眼认定孙权能成大事。

  假如当初再坚持坚持,亦或者配合刘封里应外合夺回江陵,今日的潘濬至少也能入朝当个尚书,且有政治立场的正确性,必能平步青云,受刘备父子信任和器重。

  然而。

  后悔也没用了。

  潘濬也不傻。

  至今为止,刘封就没派人来寻自己。

  被刘封派到建业的王冲,这段时间以刘封的名义拜访了孙权大半的文武,对自己是直接装看不见。

  哪怕潘濬故意派儿子潘翥去“结交”王冲,王冲都避而远之,当面称“内急”,转头就去隔壁赴宴。

  这让潘濬意识到,刘封压根就没打算放过自己。

  可直接投曹丕,曹丕也未必会将潘濬当回事,甚至还会怀疑潘濬是否是来当细作的。

  昔日关羽北伐襄樊前,潘濬的授业恩师宋忠之子参与了魏讽谋反,宋忠本人也遭到牵连被杀。

  现在宋忠的门生潘濬来投,谁知道是真是假?

  若是曹丕在恶意猜测下:

  那剧本就变成了:潘濬诈降孙权,暗送机密,故而孙权才被刘封一步步蚕食;现在孙权势力衰败了,潘濬又诈降曹丕,故技重施,曹丕会不会也步孙权后尘?

  更何况。

  前有潘璋投而复返,导致张辽带病出征而病逝于合肥。

  对江东的文武,曹丕戒心不少。

  潘濬想投曹丕,就必须有足够分量的投名状。

  而这投名状:就是助满宠、司马懿说服孙权联手,继而破坏刘封平定江东的计划。

  “臣,告退。”

  潘濬不再相劝。

  当孙权说出那声“孤累了”时,潘濬就知道,想说服孙权已经办不到了。

  【鼠辈鼠胆,果然难成大器!】潘濬暗骂一声,起身向外而走。

  看着潘濬离去的背影,孙权眼中闪过犹豫。

  最终。

  犹豫化为决然。

  “谷利,去召孙虑来见孤。”孙权静静吩咐。

  谷利愣了愣,小心翼翼的问道:“只召虑公子吗?”

  孙权眼一瞪:“你在质疑孤?”

  谷利吓了一跳,连忙请罪:“至尊息怒,属下这就去请虑公子。”

  不多时。

  孙虑大步而来。

  由于孙权有意将迎刘封入建业的一应礼仪都由孙虑引文武负责,故而这段时间孙虑一直都在协助处理军政诸事。

  “见过父王。”

  事业能让男孩快速成熟为男人,虽然只有十二岁,但孙虑的言行举止已经不弱于寻常成年人了。

  看着眼前聪慧的儿子,孙权的心情有些复杂。

  明面是自己的儿子,崇拜的却是刘封,让孙权有一种被刘封绿了的错觉。

  而事实上。

  刘封的确也有认孙虑为义子的想法,只因孙权还在执掌江东,刘封没将这个想法给表达出来。

  从尊严上来讲,孙权不希望孙虑对刘封太崇拜;从利益上来讲,孙权又希望刘封会念及孙虑而善待孙氏。

  “潘濬暗通满宠,或会对燕王不利,吾儿,这是你的机会。”孙权一开口,就卖掉了潘濬。

  作为少年就执掌江东的孙权,虽然因大势而失败,但脑子并未失智。

  潘濬能利用孙权来当入魏的投名状,孙权同样能利用潘濬来当入汉的投名状。

  又鉴于孙权的身份和立场,这个投名状不能孙权来递交。

  当初礼贤下士又是给潘濬送药又是给潘濬擦脸才招募了潘濬,大难临头了又拿潘濬当投名状,难免会惹人非议。

  善玩权谋的,是不能将自己推到前面的。

  故而。

  孙权选择了让孙虑来递交这个投名状,不仅可以让孙虑得到人情,还可以避免孙权惹人非议。

  同时。

  孙权也是在借此来向刘封示好:今后孙氏一族,就以孙虑为主了。

  孙虑一听潘濬要搞事,当场就怒了:“潘濬狗贼,怎敢陷父王于危难之中?若父王真的联手满宠生乱,今后我孙氏就如丧家之犬,人憎人恶了。

  此贼定是想以此来讨好曹丕,着实可恨!孩儿这就带人将潘濬抓了,送去柴桑交与燕王殿下处置!”

  对孙虑而言,江东孙氏和平归附大汉,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凭借跟刘封的关系以及刘封的承诺,今后孙氏子弟照样能为官为将,同样能因功封侯,何必眷念一个不该存在的吴王虚名?

  而现在。

  潘濬想要破坏这一切!

  这不是孙虑能容忍的。

  孙权阻止了孙虑的冲动行为,教诲道:“吾儿不可急躁。如今潘濬虽有私通满宠,但并无直接证据,更无反叛之举。现在抓了潘濬,反让燕王为难。

  若燕王放了潘濬,定是不愿;若燕王不放潘濬,又会令江东士民心疑惊惧。”

  孙虑想了想,拱手问道:“请父王指点。”

  孙权双眸一寒,遂将应对细节,逐一叮嘱孙虑,最后道:“吾儿,你要记住。只有让燕王看到你的聪慧和手段,你今后才能为燕王所倚重!

  燕王的眼光不在于江东,而在于天下,你虽年幼,但也正适合跟着燕王身边,朝夕聆听教诲。

  孤德才浅薄,不能令江东孙氏名震天下,吾儿有将相之资,江东孙氏必会因吾儿而天下闻名。”

  听着孙权的谆谆教导,孙虑内心亦是感动:“父王放心,孩儿必不会辱没了江东孙氏之名!”

  潘濬并不知道前脚一走,孙权后脚就将自己给卖了。

  没能说服孙权,潘濬也不想坐以待毙。

  遂唤来潘翥和潘秘二人商议。

  潘秘年少,心气不稳,急道:“孙权不肯听阿父之言,江东已无我潘家立足之地了,得赶在刘封入建业前,速往合肥。”

  潘翥年长,相对沉稳,凝声道:“无功入合肥,不仅会遭到满宠轻慢,还会被满宠派人监视。”

  潘秘一愣:“怎么会被监视?满宠可是许诺阿父,只要投降大魏,就许阿父一郡之地。”

  潘翥冷笑:“满宠只是一个小小的征东将军,又非曹氏宗族,他的许诺,只能信一半。想在曹魏立足,就必须立有大功,否则投与不投,又有何区别?

  若只是想保留性命,你我兄弟还不如前往江陵求见蒋叔父。看亲戚面上,或也能许你我兄弟一个小吏之位。”

  如今的尚书蒋琬,是潘濬的表兄弟。

  潘濬父子若只想保命,甚至于都不需要去长安找刘备哭求赔罪,只需要去找蒋琬,然后在刘禅面前哭求,以刘禅的性格是不会真的杀了潘濬父子的。

  不过。

  潘濬有傲气。

  当初背弃刘备的时候,潘濬也没考虑过蒋琬还在刘备麾下任职,现在出事了又想到了蒋琬,潘濬的自尊心受不了。

  潘秘挠了挠头:“可孙权不愿联手,我等又如何能立大功?”

  潘濬冷目而问:“文龙有何良策?”

  潘翥一字一顿:“如今之势,当效班超鄯善故事!”

  《汉书》有载:

  昔日班超出使鄯善,鄯善王一开始对班超礼敬有加,不几日又开始疏远懈怠。

  班超查探得知,是北方有匈奴使者到来,鄯善王有意将班超等人捉拿送给匈奴。

  于是班超就纠集众官属趁夜火攻灭了匈奴使者,令鄯善王破胆,鄯善王见匈奴使者死了,惧怕匈奴问罪,于是归附了大汉。

  潘濬语气一促:“文龙之意,是要杀刘封使者王冲,逼孙权联魏?”

  潘翥点头:“正是此意!只要阿父谎称奉孙权之命袭杀王冲,刘封必会震怒,届时孙权为求自保,必然不敢再投刘封。”

  潘秘心忧道:“可王冲的驿馆有军士百余人护卫,又如何能轻易袭杀?”

  潘翥语气一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城中被曹魏细作策反和收买的文武官吏不少,阿父可暗中联络众人,或引开巡城军士,或起家丁亲卫,约定时日先于城中放火,趁乱袭杀,定可功成。”

  潘濬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踱步沉思。

  要袭杀王冲,并非易事。

  建业不是鄯善小国的王城,城内有大量的兵马驻守,又有兵丁日夜巡防。

  那百余军士,还是孙虑担心王冲遇刺,专门调拨去护卫王冲的。

  可若不去袭杀王冲,潘濬目前也想不到更好的良策。

  刘封摆明了在步步为营,蚕食诸县,时间拖得越久,对潘濬就越不利。

  良久。

  潘濬狠心道:“就依文龙之计!”

  顿了顿。

  潘濬又看向潘秘:“文凤,此计危险,我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功成,你且暗中出城前往合肥。倘若我与文龙谋划失败,满宠必会厚待你。”

  潘秘大惊:“父兄皆在城中,我岂能独逃?”

  潘濬摇头:“非是让你独逃,而是潘家不能无后,若是成功则罢,若是败了,潘家还需要你来传承。”

  潘翥也道:“若是败了,也需有人为潘家报仇雪恨,人不狠则事不成,不可小女儿态!”

  见父兄都如此说,潘秘强忍内心的不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语气也变得狠辣:“谨遵父兄之命,若父兄真有不测,来日我必引大军亲斩刘封之首!”

  次日。

  潘秘就假命出城,绕小路直奔合肥而走。

  潘濬潘翥父子,则是秘密联络城中可信之人,准备在刘封抵达建业之前,先将刘封的使者王冲袭杀,逼孙权就范。

  而在潘濬父子密谋的同时,孙虑则是在孙权的指导下,寻到了陆逊。

  “潘濬私通满宠、欲坏燕王殿下大计,此贼不除,你我距离祸事就不远了。燕王殿下又早有除掉潘濬之意,只恐伤了尚书蒋琬之心而不好亲自动手,我欲为燕王殿下手中利刃,还请陆都督助我一臂之力!”(本章完)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